
10月16日凌晨,老河口市仙人渡镇金家湾村养鱼专家郭俊杰的鱼塘里一片忙碌。通过收网、装桶、称重、装车等一系列熟练动作,一批批优质鱼苗送到了等待已久的养殖户手中。
▲ 退休渔民郭俊杰(左)捕鱼准备供应市场
“以前我们在汉江里捕野生鱼,放网箱,现在到沿海去湖里养鱼,从靠天吃饭到科学养殖,这才是正路。”看着眼前200多亩的养殖基地,郭俊杰感慨道。
郭俊杰曾经是江上数千名渔民中的一员。老河口市毗邻汉江,沿江有不少“临河而居”的居民。然而,随着捕捞养殖的不当扩张,“母亲河”正在遭受苦难。- 河里的水变得浑浊,鱼越来越少。
该周期从关键决策的实施开始。 2020年启动的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局、着子孙后代的重要拓展。作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禁渔牵动全局,影响深远。这项利国利民的政策要真正发挥作用,关键是要把沿海渔民的安置工作切实保障好,确保他们“过上好日子、富裕起来”。
在此背景下,郭俊杰的故事又展开了新的篇章。 “水质受到影响,网箱养的鱼卖不了高价,还遭遇两次洪水,损失惨重。”随着禁渔令的实施和退守汉江,顾o 俊杰咬牙,收起渔网,向岸边走去!
落地后我可以做什么工作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如何运用您的养鱼技能?正当郭俊杰对转型感到迷茫时,当地农业部门找到他,邀请他带头创业。
“不仅要落实禁渔政策,还要让渔民改变出路。”老河口市农业农村局水产养殖促进中心负责人安康说,当他们提出利用沿江水资源优势生产高水平圆塘养殖的方案时,郭俊杰眼睛一亮。
“这个大圆塘有一个妙处,通过三级渠排水系统和水处理设施,养殖水可以多次循环利用,还可以饲养价格昂贵的鲈鱼、易于饲养的草鱼、鲢鱼,水草等。帽子可以用作饲料肥料,以实现“池塘增收”。产量高,污染物排放少。良好的水质和稳定的环境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当他和家人团聚的那一刻,他高兴地接过了“先锋”的旗帜。
▲ 老河口市仙人渡镇智慧生态循环渔业产业园
有池塘建设补贴、有技术指导、有销售渠道……郭俊杰利用建设“生态循环鱼塘”的政策,开始了从“渔民”到“养鱼户”的转变。
“与在河里‘谋生’相比,现在风险低了,收入稳定了,养的鱼更多、附加值更高。”郭俊杰表示,虽然成鱼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但订单往往在鱼完全长大之前就到了。
如今,他的五个基地年产成鱼100万公斤,年销量超过10万元,成为当地真正的“养鱼大王”。
发财致富后,郭俊杰大雁并没有忘记一只手上的“哥哥”。除了每年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外,他还传授养殖技术,鼓励在周边乡镇建立十多个合作社和养殖基地。
随着政府的推进,生态智慧渔业产业园的建成,更多的渔民来到这里找到了新的机遇。目前,园区已吸引6家企业入驻,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亿元。
从“渔民”到“鱼农”,郭俊杰的转型历程是落实国家政策、推动汉江沿岸绿色发展的生动例证。如今,汉江已恢复平静,再次欣赏碧水鱼游的美景。氮生态民宿、旅游农业等新业态正在沿海悄然兴起。
“绿色生态和经济效益可以实现双赢。”老河口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龙虎表示,将继续推动渔业设施发展,让更多渔民来到沿海唱起属于自己的“渔歌致富”。
记者:巩俐 胡彩迪
摄影:杨东丨通讯员:徐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