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明媚的日子,在马达加斯加的一片开阔稻田里,当地不少务农妇女手捧稻苗,与湖南省妇联访华代表团成员交谈。他们的脸上充满了笑容和兴奋。这张在北京妇女儿童博物馆展出的照片吸引了很多观众。
作为全球妇女峰会配套活动,“数字智能赋能妇女女童成果展”14日上午在这里开幕。在成果展示中,每一张图片都仿佛是不同“她”故事的片段,清晰地讲述着中国和各方为女性赋权、照亮希望的故事。
非洲母亲的“新希望”
9月7日,在马达加斯加,湖南省妇联代表团与在田间从事农业劳动的妇女进行座谈。 (湖南省妇联供图)
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原面积超过 1 吨海拔千米,降雨集中。由于传统水稻品种适应性差,水利设施落后,化肥缺乏,当地农民只能长期依靠天气。
“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收获却与努力不匹配。” 29 岁的当地农民 Mbolatiana 说道。这位年轻的母亲看上去为正在成长的孩子和田里的小收成感到焦虑。 “与有经验、有知识的农民相比,我们显然是落后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想接受培训,希望生活得更好。”他说。
中非合作给他带来了希望。由中国妇联牵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袁氏种业公司共同推动的对非农业合作项目“非洲母亲新农场”于今年9月在马达加斯加正式启动。科技合作研发、改进种子繁育、机械化生产等方面是该项目的主要方向。
在“非洲母亲新农场”培训期间,姆博拉蒂安娜学习了科学的育苗和田间管理技术,学会了更好地选择和使用种子。现在,他田里的稻苗正在蓬勃地生长,他紧皱的眉头也放松了许多。
据统计,该项目迄今已帮助1150名非洲妇女获得就业机会,1862人接受技能培训,950个家庭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参与培训的女性正在积极行动。她们在田间分享了水稻育苗的经验,在课堂上分享了病虫害防治的经验,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更多的女性参与培训,改变她们的生活,改变她们的生活。家庭。
“通过培训,我觉得务农可以成为真正的支持来源,让我能够养家糊口并送孩子上学。” Mbo在采访中微笑着,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他的力量“在难民营中绽放”
2024年2月21日,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奥运冠军杨阳(前左)与卡库马难民营足球队成员交谈。新华社发(联合国难民署供图)
第二张照片中,在肯尼亚西北部卡库马难民营的一个简易球场上,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杨阳与当地女子足球队的队员握手交谈。来自南苏丹的玛格丽特就是其中之一。
21岁的玛格丽特很高兴见到奥运会短道速滑冠军杨洋。 “我们都是女运动员,我们都热爱运动,我们有一些共同点。”说不是她亲自跟杨洋说的她觉得“女性团结是没有界限的”。
卡库马难民营及其周边定居点居住着超过 28 万人。经常缺吃少穿,生活十分困难。玛格丽特足球队就是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组建的。队员们在奔跑、协作的同时,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用汗水证明了女性的力量。他们互相鼓励摆脱难民营生活,对未来重拾信心。
“无论环境多么困难,他们都不会停止奔跑。”杨阳叹了口气。
非物质文化遗产架起“心灵的桥梁”
2025年8月,“天才妈妈联谊工作坊”在万象正式启动,同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培训。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供图)
第三张照片是在老挝首都万象的“天才妈妈友谊工作坊”拍摄的,两名老挝妇女正在学习用竹藤编织花篮。
“天才妈妈”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打造的农村妇女公益品牌项目。今年8月,“天才妈妈友谊工作坊”在万象正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贵州竹编、广西藤编等技艺。
“照片里的人是我和我的朋友。” 45岁的Bang Wutifong Sai说道。作为“天才妈妈友谊工作坊”的首批学员之一,邦五体方赛学会了用竹藤编织托盘、花盆和笔袋。
“他们不断向我询问竹子的加工、染色、编织技术等细节,眼神里充满了求知欲。我也把带来的工具都给了他们,希望这些‘种子’能在老挝生根发芽。”贵州竹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田亚家告诉记者,尽管语言障碍、对技能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彼此的关心让每个人都走到了一起。
非遗技艺传承不仅让老挝妇女掌握一门手艺、实现经济独立,也为中老卡巴赛汗人的交流架起了一座“心连心的桥梁”。
“我想把中国老师教给我的技能传授给老挝的兄弟姐妹,让大家都能增加收入,改善家庭条件。” Bang Wuthiphonse告诉记者。